成長、茁壯
高雄加工出口區自成立後,僅2年餘即超越原訂計畫目標。在投資方面,原訂定的投資目標1,800萬美元,第三年就達到2,500多萬美元。在外貿方面,民國58年,全國外銷總額2億1,770萬美元,高雄加工出口區佔11.52%。在就業員工方面,民國61年,平均就業人數達到5萬2,900多人;在引進技術方面,歷年也派遣了無數員工出國受訓,引進先進的生產與管理技術。
增闢新區
高雄加工出口區發展迅速,成立2年,園區就呈現飽和狀態。因而在民國57年,行政院核定設置第二加工出口出口區-「楠梓加工出口區」,並利用興建中的潭子工業區改設為台中加工出口區。配合政府「亞太營運中心」計劃,民國86年又陸續開發成立中港、臨廣、高雄軟體科技、成功物流及屏東等園區。
亮麗成績
加工出口區發展的成績斐然,截至民國94年,核准設立外銷事業310家,累積貿易順差470億美元(約占全國貿易順差18.2%),每年平均創造近7萬多個就業機會。加工出口區成立不僅對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卓越,且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與重視,指派專家蒞臨考察,嚴然形成一種為開發中國家廣泛採用的有效加速經濟發展的制度。
產業重鎮─時代的定位與貢獻
在台灣貧困的時代中,設立了高雄加工出口區,建立了製造、代工、出口產業發展模式,是觸發台灣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。歷經多年的努力,成績斐然,至民國94年年營業額新台幣3,400億元,同時在擴展對外貿易方面,在民國94年時佔全國貿易順差18.2%;產品行銷世界100餘個國家地區。 |